央视融媒网综合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(编辑 明远 解连元 张倩 记者 刘雅萱)在翻滚的黄土地上,他们迈着铿锵的舞步斗志昂扬;在斑驳律动的光影里,她举着希望的种子翩翩起舞……4月23日晚,在中央歌剧院,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和厦门艺术学校联袂打造的舞剧《花儿与海》成功上演。
这部舞剧以闽宁协作为背景,讲述了科技特派员为援宁事业奉献牺牲,后人赓续奋斗的故事。山海虽远,闽宁情长。这部舞剧是如何讲述“山海情”的?背后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?
真实:来自援宁故事的现实题材
从福建到宁夏,从闽江到黄河,“山海情”隽永绵延。
1996年开始,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。28年来,福建千余名干部、专家带着技术和理念,一路向西北,和“苦甲之地”的人民携手同行。
《花儿与海》剧照。新华社发(刘海栋摄)
舞剧《花儿与海》中的主人公杨一琼就是其中之一。她带领学生在宁夏贺兰村种植葡萄,帮助当地以酿酒谋生计。如今,闽宁镇的酿酒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,建立了现代产业集聚区。
“群众在戈壁滩挖石、备播的舞段,他们携手抵御寒潮保护种植成果的场景,都源自生活和科研现实。”《花儿与海》的导演郭勇滨说,要深入了解题材背后人物的经历,提炼角色值得呈现的内在品质。
真情:用舞蹈语汇塑造人物情感
在舒缓的调子里,身着绿色纱裙的少女在藤蔓间穿梭;在欢腾的节奏下,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街头拍胸顿足;在深沉的音乐中,轮椅上的科技特派员被缓缓簇拥托起……
在1个多小时里,“花儿调”的曲艺风格和“海”的元素交汇在一起,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。
《花儿与海》剧照。新华社发(刘海栋摄)
“只要梦想实现,一切都是美好的。”剧中杨一琼的扮演者缪斯琦对记者坦言。
如何跨越“山海”时空,让观众情感“不掉线”,也是该舞剧编排的难点。“我们提炼这两地的民族文化特色,融入到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冲突中,再用舞蹈语汇表达出来。”《花儿与海》的导演何颖说。
真诚:创作让观众看得懂的作品
在舞剧表演现场,记者看到,不论是业内专家,还是舞剧爱好者,是头发花白的老人,还是年轻稚嫩的面庞,都全神贯注地看着舞台,还有些观众在擦拭眼泪。
11岁的小男孩刘期源说,看着杨老师离世前还为别人的利益着想,很感动。
从事科研工作的李萍女士说,剧中杨老师为农业科技扶贫事业,甘愿奉献生命,感到非常钦佩。
《花儿与海》舞剧表演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刘雅萱 摄
在演出结束后的剧评会上,业界专家普遍认为,在文艺创作领域,不乏追逐时尚、追逐风潮的作品,“小白鹭”能在民族民间艺术领域深耕,选择“扶贫”的题材进行创作,用舞蹈语言真诚地传递人物情感,让观众看得明白,本身就是一种“守正创新”。
“我们就是想用舞蹈去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,创作让老百姓看得懂的作品。”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认为,让老百姓感觉这是身边的事,向往的情感,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,就够了。
真心: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
在演出现场,记者注意到一个醒目的留言展板,上面写着“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交流演出系列活动”,不少观众留下“生日快乐”的美好祝福。
原来,小白鹭和北京舞蹈学院之间,还真有一个“跨越山海”、不忘初心的故事。
《花儿与海》剧照。新华社发(刘海栋摄)
据了解,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民间舞团,“小白鹭”于1993年建立,前身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专业厦门试验班。本次赴京演出,既是展现厦门“艺术之城”的文化名片,也是跟“娘家人”交流这30多年来的初心坚守。
作为第一代“小白鹭”,林乃桢表示,将继续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,为他们的创作和成长提供舞台,希望更多人投身到舞蹈艺术创作中,不断锻炼和成长,把对民族舞热爱的这份初心代代相传。
“作为一个民族民间舞团体,能在创作上敢于直面时代,从现实中挖掘题材,本身就很有意义。期待更多用心、用情,源于真实生活、体现真实情感的主旋律题材舞蹈作品。”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