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简介:
大三学生李明突然接到自称“某金融平台客服”的电话,对方准确报出他的姓名、学校及身份证号:“系统显示您三年前注册过学生贷账户,现国家严禁校园贷,如不立即注销将影响个人征信,未来无法贷款买房!”从未贷过款的李明将信将疑,但对方随即发来“红头文件”和“工作证”,并威胁:“两小时内不操作将上报央行征信系统!”惊慌失措的李明在对方远程指导下,下载了屏幕共享软件,按指引从多个借贷平台紧急借款19800元,并转入“清算账户”。转账后对方失联,李明才意识到自己背负了真正的债务。
案例分析:
1. 精准信息施压
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制造权威假象,利用学生对征信的重视制造恐慌。
2. 伪造公文背书
假冒监管部门文件增加欺骗性,以“政策整改”名义包装诈骗逻辑。
3. 技术手段操控
诱导开启屏幕共享窃取关键信息,实时监控确保诈骗流程闭环。
4. 制造紧急情境
设定“两小时”等虚假时限剥夺思考时间,阻断核实渠道。
应对建议:
1. 官方渠道验真伪
凡是声称影响征信的电话,立即挂断!自行拨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客服 或通过“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”官网核实。金融机构不会以屏幕共享方式指导操作!
2. 严守信息与资金安全底线
绝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!绝不开启屏幕共享! 任何要求转账到“安全账户”“清算账户” 的行为均是诈骗。
3. 识破“紧急话术”套路
对制造恐慌、限定极短操作时间的来电保持高度警惕。真正的征信异议处理有规范流程,绝无“立即转账”要求。
4. 定期自查征信报告
通过官方渠道(如云闪付APP、部分银行网银)每年2次免费查询个人征信,主动掌握信用状况,遇异常记录及时向金融机构或征信中心正式申诉。
5. 保留证据速报警
一旦受骗,立即保存通话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对方账号等信息,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(举报平台官网) 或当地消保协会举报。
大家人寿广东分公司温馨提示: 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,金融机构无权擅自修改或删除记录。所有声称“花钱修复征信”“注销网贷账户”均为诈骗!请广大消费者,尤其是青年群体,保护好个人信息,对可疑来电坚持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共享”,牢牢守住钱袋子。